Post By:2025/4/10 10:58:42
即墨大地上,一千多个村庄星罗棋布,地名村名,是一方百姓与脚下土地最直接最深刻的连接之一。让我们循着乡村地名,走进那些带有泥土芬芳的村庄,品味那些别样的风情。
蓝村六个里
[img]/tp/2025/0410/1057287790.jpg[/img][img]/tp/2025/0410/1057372793.jpg[/img] 蓝村位于即墨城西26公里处,蓝烟铁路的起点,阴历三、八逢集,明代是即墨十三大集之一,今为即墨四大集市之一。
蓝村原称栾村,因盛产[color=var]栾树[/color]得名,明、清属西移风乡栾村社,立村远在明永乐之前。明永乐时,孙氏由云南迁至栾村,清光绪二十四年(1898年),德租胶州湾,修胶济铁路,在栾村设蓝村站,“栾村”逐渐演变为“蓝村”。
[img]/tp/2025/0410/1057455800.jpg[/img] 后来栾村划分为:前桑行、栾前、栾吉、栾集、栾艮、栾乾六个村,建国后这六个村分别又改称一里、二里、三里、四里、五里、六里。
[color=var]鳌山卫[/color]四个里
[img]/tp/2025/0410/1057537803.jpg[/img] 鳌山卫位于即墨城东19公里,鳌山湾西岸,鳌蓝公路起点。阴历二、七逢集,是即墨八大集市之一。
明洪武三十一年(1398),[color=var]魏国公[/color]徐辉祖派指挥佥事廉高在此筑城置卫,防御倭寇,保卫海疆,命名为鳌山卫。鳌山是当时崂山的别称,设卫近崂山,故名。一说城区内曾有一小山,山巅一石,其形如鳌,名为鳌山,设卫于此称鳌山卫。据传先后曾有卢、顾、杨、牛、越、石、朱、廉、开、唐、王、焦、何、高、吴、冯、成、周等十八家指挥驻守此卫,今村中居民多是他们的后裔。
[img]/tp/2025/0410/1058031807.jpg[/img] 以鳌山卫十字大街中心为界正东部靠近东门的称为东门口,建国后,改称东里;正西部靠近西门的称为西门口,建国后,改称西里;正北部靠近北门的称为北门口,建国后,改称[color=var]北里[/color];正南部靠近南门的称为南门口,建国后,改称南里。
店集四个里
[img]/tp/2025/0410/1058177810.jpg[/img][img]/tp/2025/0410/1058229813.jpg[/img]店集位于即墨城东北26公里,店集河两岸,阴历五、十逢集,明代是即墨十三大集之一,今为即墨四大集市之一。
建国初期曾是即东县党政领导机关驻地:农业机械制造工业较发达。中学、医院等都是县属单位。
明洪武时(1368—1398),马、陈、李、邹、四姓由“云南”相继迁来。马姓居西头,称马家庄;陈姓居中,称陈家庄;李姓居东头,称太平庄:邹姓居河南岸,称河南崖。后四村逐渐毗连,又因此地市集较大,常有来往旅客住宿,村中多有开店的,故总称客旅店,后改称店集。
[img]/tp/2025/0410/1058336820.jpg[/img]建国后按照方位,将东头的太平庄改称东里;西头的马家庄改称西里;居中的陈家庄改称中里;南头的河南崖改称南里。